在涂料配方中,分散剂与流平剂虽同属功能性助剂,但作用靶点、原理及效果差异显著。正确区分与合理搭配,是优化涂料性能的关键。
分散剂
是一类针对颜料或填料固体颗粒进行表面改性的助剂,主要用于解决固体颗粒“团聚—沉降”的问题。通过破坏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,实现颜料的均匀分散与稳定悬浮。
流平剂
则是用于调控涂料液体涂膜表面状态的界面助剂。其核心作用在于改善施工后液态膜层的流动性和平整性,从而消除刷痕、桔皮等表面缺陷,使涂膜外观更为细腻光滑。
分散剂——“电荷 + 空间”双效稳定
电荷稳定作用:分散剂的亲水端吸附在颗粒表面,使颗粒带有相同电荷,通过“同性相斥”原理防止团聚。
空间位阻作用:疏水端在颗粒表面形成吸附层,产生空间排斥力,进一步稳定颗粒分布。
流平剂——“张力 + 流变”双维优化
降低表面张力:减少涂料与基材之间的张力差,避免出现缩孔、鱼眼等表面缺陷。
调节流变性能:延长涂膜流动时间,使涂料在干燥前能自行填平施工痕迹。
提升相容性:改善涂料中不同组分的相容性,防止表面粗糙或分层。
分散剂的主要作用
防止颜料沉降和分层,保障涂料的储存稳定性。
提高颜料的比表面积,从而增强着色力与色彩鲜艳度。
稳定涂料黏度,改善施工性能,减少结块和流挂问题。
流平剂的主要作用
有效消除刷痕、桔皮等表面缺陷,提升外观平整度。
使涂膜表面光线反射均匀,增强光泽度。
优化涂膜与基材的接触状态,间接提升附着力。
分散剂选型原则
无机颜料(如钛白粉)宜选用电荷稳定型分散剂。
有机颜料(如炭黑)宜选用空间位阻型分散剂。
水性涂料配合水性分散剂(如聚丙烯酸盐类);
溶剂型涂料则配合溶剂型分散剂(如聚氨酯类)。
流平剂选型原则
刷涂或辊涂体系适合使用丙烯酸酯类流平剂,以消除刷痕。
喷涂体系则宜选用有机硅类流平剂,增强抗缩孔性能。
高光涂料推荐使用聚醚改性硅氧烷类流平剂;
哑光涂料可选择兼具消光与兼容性能的类型。
分散剂与流平剂虽同属助剂体系,但作用阶段与目标各不相同。
分散剂主要在涂料制备与储存期发挥作用,保证颜料颗粒的分散稳定;
流平剂则在施工与干燥初期表现出效果,确保涂膜平整无缺陷。
二者需要协同搭配:
只有当颜料被充分、均匀地分散时,流平剂的表面调控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,
最终实现涂料“稳定储存 + 平整外观”的双重目标。